2007年9月3日 星期一

鑫永銓

轉貼:遠見

鑫永銓的輸送帶傳奇 黑手做研發冷灶高毛利
堅持不外移的草根企業家林季進,如何逆向思考,把成立38年的鑫永銓,從年僅200萬元營業額的傳統輸送帶工廠,成長825倍至16.5億元,成為全球第七大的輸送帶領導品牌?
撰文╱高宜凡

  談到橡膠製品,許多人的第一印象應該會是輪胎、鞋底等日用品。對於輸送帶這種冷門的工業產品,所知不會太多。過去,國內曾有多達12家的輸送帶工廠,但目前僅剩下四家。而每年產值約30億元的輸送帶產業裡,卻有家年營業額16.5億元的鑫永銓,可以做到全球第七,甚至還計畫在2008年登上全球最大的化纖布輸送帶生產廠。2006年9月底上櫃後,鑫永銓的股價一度超越橡膠股王「南港輪胎」,前三季EPS(每股盈餘)更高達3.3元,獲利高居同業之冠,11月中,還拿下第四屆台灣企業獎的「最佳中小企業經營獎」,堪稱傳產中的當紅明星。

  率領這家老公司轉型的操盤者,是53歲的董事長林季進,從廠區中庭那座台灣造型的水塘,不難發覺他愛台灣的本土情懷。「水塘中間那塊地,指的是南投,代表我們立足南投、根留台灣!」他得意地說。兩道粗眉與平頭造型的林季進,從他的沙啞聲音裡,可明顯感受到他豪邁、海派的個性。喜歡自己規劃廠房的林季進,經常一個人騎著腳踏車,在1萬2000坪的廠區內巡視。未來還打算在廠區種植上千棵樹,讓員工有在森林裡上班的綠意。他向來賓們描述,「以後你們開車從高速公路看下來,就會看到一座『綠色城堡』。」這名草根味十足的本土企業家,用什麼方法把鑫永銓帶上世界舞台?

接班!少年董賣祖產還債

  進入這一行之前,林季進的祖父和父親,都做過台中市郵局副局長,是典型的文教家庭。
 後來父親林金章中年創業,拿退休金投入橡膠鞋底生產,在1968年成立「新永全工業」(2003年改名為鑫永銓),後來再轉做輸送帶,第一年公司只有五名員工,及200萬元的營業額。林季進分析,當時台灣工業正處起步階段,對輸送帶需求旺盛,廠商幾乎都賺錢。「但爸爸的野心不大,覺得錢賺剛好就好,」並未在設備上繼續投資,工廠仍停留在手工階段。 經過十年,鑫永銓的競爭力逐漸被對手甩開,如三五、興國等,都是當時有名的領導大廠。後來父親終於接受他的建議,到南投南崗工業區買地建廠。林季進感歎,「想不到,土地一買好,父親卻過世了。」1978年,剛滿25歲的林季進被趕鴨子上架,接下父親遺留的擔子。為償還公司積欠的債務及籌措設廠資金,林季進只好賣掉台中市的老家土地,「現在的中友百貨B棟,就是以前我們家,」他語氣中帶著遺憾。

求生!分五年投資趕上對手

  剛接班的林季進,為了打探對手實力,曾溜進某家領導業者的廠區,想不到看完,心就涼了半截。他形容,「人家的員工餐廳,就比我們整個工廠還大。」彼此的規模差距不言而喻。如此懸殊的競爭條件,讓鑫永銓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,撿大廠不要的訂單來填飽肚子。「規格單純、好做、利潤高的大訂單,是人家的;少量多樣、複雜、難做的訂單,才是我的,」林季進說,即使是1000元的小訂單也得接,公司才能勉強存活下去。回想當時的刻苦日子,林季進不禁苦笑,「每年一到尾牙,我都喝得醉茫茫,因為心裡很高興,今年公司沒倒。」撐了12年,林季進終於想出突圍之道,「如果繼續在國內跟這些大廠耗下去,公司一定倒,所以要絕對要轉做外銷!」他如此盤算。但沒有先進的設備與產能,如何爭取外銷訂單?對此,林季進在1991年提出一個4000萬元的投資計畫,在五年內逐步汰換廠房設備,用每年的盈餘分段投資,達到全面自動化生產。這套策略果然奏效,讓鑫永銓逐漸追上對手,並在2000年突破年營業額5億元的門檻。目前,鑫永銓的自有品牌「HYC」「King」,都已成功打入美洲、歐洲等指標市場,產品外銷比重高達95%。


成長!逆向操作不跟進大陸

  好不容易打穩根基,1999年又遇上921大地震。林季進估計,當時南崗工業區400多家廠商中,有25%收掉不做,另外25%則打算移往大陸。此時,林季進卻逆向思考,大膽砸下4億元買下5600坪的土地,興建鑫永銓二廠。「當時整個工業區裡面,只剩我一家還有重大投資的計畫。」不過,當時卻引來許多業界朋友的奚落。他坦承,「那幾年很孤獨,好多人都在等著看我們會不會倒。」 面對外界的質疑,他總回答,「第一,大陸的金子沒那麼多,人家13億人自己挖都不夠了。第二,身為一個企業領導人,也應該負起社會責任,要在本地投資、鼓勵就業。」除了擴充產能,鑫永銓也和機械業合作,開發更先進的生產設備。例如一套先進的滾式硫化機,鑫永銓的自製價格可以低到德國廠的20%?25%,為公司省下可觀的設備成本。林季進強調,只要策略正確,留在台灣也可以創造突出的經營績效。

  以目前鑫永銓140人的規模計算,預估2006年營業額接近17億元,平均每人即有高達1100萬元的生產力,與高科技業相比毫不遜色。未來,公司還希望將每人績效提高到1500萬元。「如果可以做到這種程度,為什麼要去大陸?」林季進反問。

研發!傳統黑手發展新利基

  堅持根留台灣之後,林季進也努力開拓新品,為未來的成長提供新動能。林季進推估,全球的輸送帶市場每年約有700億元,其中300億元屬於傳統的重型輸送帶,應用在鋼鐵、水泥、礦業等重工業,是最穩定的需求。但重型輸送帶技術門檻不高,未來勢必遭受來自中國、印度等新興廠商的低價競爭,因此唯有開發新品、區隔市場,才能避免被淘汰。如另一家輸送帶大廠興國,便在四年前投入車胎領域。對此,鑫永銓著力研發輕型與利基型的產品。林季進分析,「薄的產品不僅毛利高,也比較能自動化生產,像航空、物流業等,都用得到。」目前知名物流業UPS(聯邦快遞),旗下500多架飛機用的Mono包裹輸送帶,即出自鑫永銓之手。

  不僅如此,鑫永銓甚至還研發出畜牧用的水床地板、機場行李輸送帶、防彈材質輸送帶、汽車底盤踏墊、橡膠地磚等具備特殊用途的各種利基產品。經過這幾年努力,雖然傳統輸送帶營收比重仍超過六成,但鑫永銓目前已有20%的營收來自利基產品,毛利還可以高達四成。

  元大研究中心分析師吳鴻昇說,「對輸送帶這種傳統的『黑手』產業來說,鑫永銓投入研發的態度,算是相當難得。」未來,鑫永銓也計畫與國際大廠合作,拉抬現階段僅占營收10%的代工訂單,開發更多業務來源。如全球第二的輸送帶大廠──英國Fenner Dunlop,就已下單委由鑫永銓代工。

  不過吳鴻昇也提醒,輸送帶的市場需求雖然穩定,每年都有大概7%的成長,「但卻很難有爆發性的成長,」因此鑫永銓未來還要多爭取代工訂單,才能去化急速膨脹的產能,避免產能閒置,「而且這一行最大的競爭力關鍵,就在於製程的改良跟設備更新,這些都需要資金的支持。」

伺機!大陸剩十家才進場

  觀察鑫永銓一路走來的變革,其實正反映了目前的輸送帶市場趨勢。
  近年,全球都面臨到來自大陸、印度的競爭壓力,而鑫永銓開發高毛利、高技術門檻的利基產品,正好能與其他廠商有所區隔,跳出價格戰的泥沼。
  問這些策略從何而來?林季進一派輕鬆地說,「其實大部分的想法,都是在靜坐和獨處時想到的。」直到今日,他每天上班前,都習慣先到舊的廠區辦公室,自己待上半個小時,一個人慢慢泡茶、想事情。 至於是否該前進大陸,林季進現在的想法也有了轉變。他觀察,大陸目前還有超過50家輸送帶工廠,不像日本已經從20家降成3家、台灣從12家殺到剩4家,市場態勢明朗。「大陸還沒開始廝殺呢!現在進去還太早。」等2009年大陸廠家降到十家左右,鑫永銓就可以直接到對岸進行併購,省去建廠的麻煩。翻開全球輸送帶產業排行榜,雖然前頭都是像Goodyear、Yokohama等國際橡膠大廠,但林季進還是很有信心,「因為同業裡,這十幾年來還有在增加設備的,大概只有我們一家!」

  按照林季進的規劃,等明年三廠、四廠產能投入後,鑫永銓的規模將進一步躍升到全球第四名,預計將在2008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化纖布橡膠輸送帶生產基地,並且要讓年營收倍增成長到30億元。為了根留台灣的堅持,林季進在平靜無波的輸送帶產業裡大膽投資,終於一舉超前競爭者,在冷門市場獲得世界級的商機。看著放在廠房大門旁展示留念的古老輸送帶生產機器,林季進笑著說,「以前常怨歎爸爸留這種橡皮筋的事業給我,賺的是辛苦錢,但我現在反而覺得,我們是傳統產業中的高科技!」

  鑫永銓 小檔案
  創立時間:1968年
  董事長:林季進
  總經理:林季佑
  2005年營業額:12.9億元
  產品:包含重型、輕便、耐熱、耐油、耐燃、齒型等各式輸送帶,
  現為全台最大、全球第七大的化纖布輸送帶生產廠

0 意見: